融资担保是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加大政策扶持,提升服务能力,融资担保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在实际中,融资担保行业确也存在着不少弊端,其中行业规范仍亟待完善,行业的继续发展也离不开多方力量的扶持。
各地多家公司被“点名”
近日以来,全国多地的融资担保公司出现了“失联”、“跑路”以及存在潜在风险等现象,有些公司被“点名”,也有公司被取消了行业资格。
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的相关规定,北京市金融局联合各区监管部门于日前开展了2016年度融资性担保公司现场检查工作。在本次检查中,华财正大、中商汇、中企联合等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失联”,御德金、中能通达、东方宝利等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不配合监管部门现场检查,违反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被视为存在潜在经营风险。对此,北京市金融局于12月2日对该些公司在其官网进行了公示。
重庆市金融办也于日前发布公告,宣布重庆中宏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11家机构,由于《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提交换证申请材料,且公告期满后仍未提交相关换证申请材料,即日起《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过期作废。该市金融办称,由于许可证作废,上述11家公司将不得继续从事融资担保业务,而之前开展的融资担保业务也应依照相关担保协议及法律法规继续履行直至担保责任解除。
有评论显示,行业乱象多或由其融资担保能力偏弱导致。大部分融资担保机构资金规模偏小,实力不强,担保能力不足。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放大倍数较低,平均放大倍数为2.42倍,部分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规模不能达到相关要求,处于亏损状态。
多举措促行业发展
担保是实现融资的关键环节,更是影响中小微和“三农”企业融资的重要瓶颈。担保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担保利润空间有限,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是当前政策重点支持的方向。
对此,广西壮族自治区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其措施之一是参与研究组建以自治区再担保公司为龙头、各级担保机构、银行参与合作,按照“4321”原则进行风险分担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二是研究担保代偿补偿机制,合理划分自治区与市县、担保机构与银行等主体之间的风险分担责任;三是建立担保风险分担机制。自治区本级财政每年安排担保风险补偿资金近1亿元,对担保机构、银行开展的小微企业融资给予风险补偿,引导金融机构为更多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浙江省也坚持创新引领,为做好担保工作付出着努力。该省组建了担保联盟,主动对接互联网金融。抓住今年全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的契机,省内八家优秀担保机构组建成为了浙江省中小企业担保服务联盟,联通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打造双层保证增信,即联盟成员首先对推荐的项目提供无限连带保证,联盟再以共同保证金提供有限连带责任保证,实现抱团增信,分散了融资担保风险。
融资担保基金有望成立
为了扩大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助推政策性再担保机构发挥作用,酝酿已久的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近期有望正式设立。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是我国政策性金融的一部分,将通过股权投资、技术支持等方式,支持省级再担保机构发展。业内人士表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辖内融资担保机构三层组织体系的构建,将有效分散现有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据悉,作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支持对象,目前已经有十几个省(区、市)组建了再担保机构。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融资性担保行业存在利润低、风险高的特点,由国家层面成立融资担保基金,更多引入政府的力量,对进一步完善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共担风险的模式,发挥融资担保机制对缓解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中国的民间担保走了一条商业化担保的道路,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因为担保机构如果仅以担保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那么在经济波动周期,其担保费收入很难覆盖其风险损失。为解决这些问题,发挥政府支持和主导作用是监管层构建我国融资担保体制的重要着力点。“政府应该更好发挥风险承担和引导的作用,在一定的基础、范围和准则之下,带动更多的商业金融机构介入融资链条,形成多层次的融资体系,真正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曾刚说。
|